石湖墟污水處理廠重建或增3倍處理成本 或透過排污費轉移市民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05/27 00:00

分享:

分享:

圖左設施為石湖墟污水處理廠,正興建的「薄膜生物反應器」設施。圖右為傳統生物處理技術的最後沉澱池。(梁偉榮攝)

面對地少污水卻漸多的情況,渠務署冀「以錢換地」,引入較高成本的污水處理技術,在減少土地需求的情況下提升污水處理量和水平,署方正重建的石湖墟污水處理廠,將引入2項新污水處理技術,重建後佔地增加約26%,污水處理量增加約204%,配合再造水生產,但污水處理成本或上升2至3倍,而增加的成本將可能以增加排污費及工商業污水附加費的方式、轉介予市民。

渠務署預計,粉嶺北及古洞北新發展區的推行,會令該區污水處理需求增加,署方預計,元朗污水處理廠污水收集區20年後的污水量,將由每日7萬立方米、增至每日15萬立方米,需提升污水處理量應對。然而,土地有限,署方難以覓地將污水處理廠大規模擴建,故選擇引入新技術,以成本上漲為代價,增加污水處理量和水平。

渠務署將引入兩項新污水處理技術,分別是「薄膜生物反應器(MBR)」和「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(MBBR)」,兩技術均需多項設備配合,部分組件更需定期更換,令成本較高。渠務署機電工程師梁志滔指,以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為例,引入技術前污水處理成本約為每立方米2元,重建工程後以新技術,污水處理成本約增至每立方米6元至8元。

梁志滔又指出,現時石湖墟污水處理廠佔地約9.4公頃,透過引入兩項新技術後,只需擴建2.5公頃,就能在2034年將污水處理量,由每日9.3萬立方米提升至每日19萬立方米,而新技術亦能將污水處理水平提升至三級標準,有助再造水推廣。

以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現時最高處理量計算,現時每日最高處理成本約為18.6萬,重建後則會升到約55.8萬至74.4萬。渠務署指,重建設施將會提升污水處理水平及污水處理量,相關操作和維修成本會有所增加,在釐定日後的排污費及工商業污水附加費收費率時,會考慮因此計劃而引致的每年額外經常開支;換言之,重建後增加的成本,或透過增加排污費轉嫁予市民。

除石湖墟污水處理廠外,渠務署正計劃將元朗污水處理廠部分區域清拆重建,並應用新技術MBBR,預期今年內向立法會申請撥款;據文件顯示,工程預計涉款68.6億元,料可於2026年完工。另外,署方不排除於沙田污水處理廠進行擴建,並引入MBR和MBBR以外的新技術,惟詳情未公布。